
图 中心教学体系示意图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制订了《实验教学环节质量与评价办法》从实验教学文件、实验仪器设备及管理、实验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及过程、学生操作水平及学习效果方面对实验教学作了具体的要求;学校采取组织专家检查、教学督导巡查、教学管理部门检查、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师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等实验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进行监控,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全面建立和完善校、院、中心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使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得以贯彻,实验教学地位得以确立,实验教学改革得以进行,实验教学质量得以保障。
本中心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分离,通过整合、优化,形成不同的实验课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验课程分类,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四个模块;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形成“一条主线、四个模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本中心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突出技术、强化实践、扎根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四个能力”的培养
本中心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信息化设备操作维护、程序设计、视音频资源制作、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维护等方面的实验实践课程,科学地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教育信息化环境构建与维护能力、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灌注式、验证式、模仿式的“教学型”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利于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的“教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包含基本型实验,同时也有大量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应用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毕业要求,选择侧重点不同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同时中心具有大量的网络课程供学生在线完成实验学习。本中心将实验教学过程与科研、师范和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和研究过程融入实验教学,更新、充实、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实验与应用结合、必选和自选结合,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
2、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是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从校内到校外,从大一到大四,从基础实验到创新实验等各个方面得到系统的培养和锻炼。该模式由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的实验类型和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三个部分组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由课堂实验、课程综合实验、学期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组成的校内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由学生科创项目、聘任学生担任科研助手、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等组成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司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组成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的实验类型是指由单一的基础型实验扩展成为基础—综合—研究小循环的基本型实验;由单一课堂综合型实验扩展为课堂外的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由单一的校外基地实践,扩展为校内外双基地创新实践。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包括设立实践教学周、实践教学学期,毕业实习学期、毕业设计学期和顶岗实习学期,持续开展实践教学,保证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学年。
3、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深度整合,为新课程改革提供理念服务和技术支撑
本中心重视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如面向全校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公选课或必修课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些学生除具备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知识外,还具备教育技术学相关知识,学生在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信息化改革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
本中心已经和正在为四川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师的培训提供如远程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理念服务。随着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技术专业办学实力的增强,该专业将直接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培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和信息化发展。